教学分类 板报设计 教学管理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 小学美音体教学
幼教无忧网小学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北师大版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十二册语文教案注重体验品读 彰显工具特性——听李老师执教《学步》随想

注重体验品读 彰显工具特性——听李老师执教《学步》随想

12-01 00:21:58 | http://www.youjiao51.com | 683 | 北师大版十二册语文教案

注重体验品读 彰显工具特性——听李老师执教《学步》随想

注重体验品读  彰显工具特性——听李老师执教《学步》随想

 

4月28日上午,我们第三学习团队开展听课观摩活动,全组人员来到六年级听取我们的“一级导师”李老师执教的《学步》。

李老师个人语言素质很好,驾驭课堂能力高超,善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亲和力强。她的课真所谓“常态中的精品”,堂堂精彩。品读、体验、感悟、交流,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总是非常突出,老师导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今天李老师执教的是北师大版第十二册第八单元的《学步》。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告别童年”,共选编了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告别童年走向成熟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学步》写的是作者的孩子学会走路时的情态、动作给父母带来的兴奋和惊奇,同时也带来了生活的感悟。作者赵丽宏著文希望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不要失去学步时的那份勇气,敢于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像《学步》这样的课文,理性(感悟)成分比较多,有的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往往为了突出作者的“感悟”而使课堂的“说教”意味浓厚,失去了语文课的本真。李老师在处理教材时,练就了独到的“慧眼”,往往能准确拎出重点段、关键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彰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扎扎实实地做好语文的“份内事”,即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还语文以本来面目。

李老师设计的《学步》第一课时,脉络非常清楚。首先是深情地谈话引入本课话题;接着检查预习情况,出示一组词语以正音,交流“你刚学步时是什么样子的?”(前一天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采访自己的父母亲,了解自己学步时的样子。)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写得最具体的两个自然段。课堂结构就是上述“三部曲”,仅此而已。李老师重点讲读的第一和第五自然段,也是教材中“我的视角”里面丁丁所提到的。丁丁这样说:“课文第一和第五自然段都比其他自然段写得具体。我认为作者这样写有自己的用意。”李老师就地取材,顺着丁丁的视角,根据编者意图,确定了本课教学的重点。没有造作,没有矫饰,不追求花架子,一切显得那么自然、朴实。

李老师在引导学生强化语言训练,突出语文味,彰显工具性方面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一、  积累词汇,初步感知内容

通过简短的谈话,李老师出示一组词语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这组词语是这样的:

踉踉跄跄       跃跃欲试       乐此不疲

惊奇地大叫     大吃一惊       心如刀割

意义不凡       曲折坎坷       脚踏实地

检查读音后,老师话题一转:“读了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原来,这里所列的词语中,第一行的都是儿子在学步时的表现(动作);第二行写的是父亲的心理活动;第三行写的是父亲通过儿子的学步而对人生的感悟。

原来如此!读着这些词语,再想想它们的共性,也就明白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李老师就是这样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梳理了课文的结构,有助于孩子们的深入学习。

“不着痕迹的教育就是最高境界的教育。”这种教育需要老师对教材深刻理解并有独到的感悟。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甚至学习的品质,都包含在其中,这就是教师的“用心之良苦”。

二、  引导感悟,强调情感体验

要准确地引导学生感悟,学生的“情感”和“体验”首先不能缺席。有了自己的体验,学生的情感才是“真”的。李老师在课堂上就很注重学生的体验。在前一天布置预习时,李老师就要求学生回家后好好地同父母交流:自己刚刚学走路时,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学生说自己当初边学走路边流着口水;有的说自己是用学步车学走路的,走到哪,车子就推到哪,虽然歪歪扭扭,但不会摔倒;还有的说,有一天母亲半夜起来一看,女儿不见了,好生着急,后来才发现原来在床沿边学走路。……学生兴趣盎然地交流着自己当时学走步的样子,引发学生与文中的“儿子”学步时的样子进行对照,老师还适时地评价同学的介绍,引导学生抓住自己的动作和父母的反应来描述。

在引导有术的老师的激励下,学生往往“不吐不快”。当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父亲看到儿子“额头磕出了血”时的内心感受时,有不少同学争先恐后地发言,纷纷用自己的真实经历来表示身同此感。有一个学生谈起自己曾经被502胶水伤到眼睛时,爸爸抱着她奔跑着,带着女儿连闯了几个红灯,爸妈在医院冲上冲下,妈妈急得哭了。说起这样的体验,仿佛就在昨天,让听者身如其境,感受深刻。

这样唤起了学生的体验参与的感悟,是真实的,是刻骨铭心的。

三、  品词析句,体会“写具体”

通过简单检查预习情况,交流自己学步时的情况,然后教师直奔重点,让学生看课后丁丁的视角,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和第五自然段。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默读第一和第五自然段,想想分别写什么。

生1:第一自然段描述了儿子刚学会走路时的神态、动作以及给父母带来的兴奋和惊奇。

生2:第五自然段写儿子学走路时常常遇到各种坎坷,特别是有一次摔倒时血流满面并留下伤疤。

师:课文究竟是怎样“写具体”的呢?(出示第一自然段中“那天,你被几把椅子包围着,……你似乎也为自己能走路而感到惊奇呢。)

师:你们可以多读几遍,看看作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写具体?

生自由读书、思考。

生3:课文把儿子的动作写得特别具体。

师:说说动作描写在哪里?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生4:我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父亲非常激动。

生5:儿子的表情写得细腻、传神。

生6:还有儿子的神态描写也很具体。

师:作者把自己对儿子的细致观察和细微情感都融入到叙事之中。大家再读读这个片断。

李老师抓住重点段,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感悟“写具体”,既明白这个片断是写什么的,更重要的是领会课文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几个方面去感悟“写具体”的方法。这样,就把语文教学的任务落实到位了,掌握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如何把一段话写具体,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只有明确了学科任务,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不至于偏离方向,不至于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或科学课。

除了品句子,李老师还引导学生品词语。如:抓住“心如刀割、奔过去、抱、不忍”等词品味父亲的着急、心痛;比较“奔”和“跑”的区别,体会父亲着急的程度……

在品味文本语言时,学生的洞察力也是很敏感的,有时连一个标点都不会放过。如:有一个学生就抓住“我担心你的眼睛!”这个句子的感叹号进行品味,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体会父亲的心情;还有一个学生理解“好险啊,铁栏杆撞在你的额头正中,戳出一道又深又长的口子,血沿着你的脸颊往下流……”这个句子时,不无感伤地说:“父亲当时确实是非常担心!现在回想起来都还心疼。这里的省略号就是表示父亲不忍再往下说了。”学生的阅读能自觉地注意到文本的细节,他们的解读富有个性!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一次次地感受到鲜活的生命在跳动!

这是教师引导的结果,这是长期训练的成果。

四、  对比朗读,感悟语言魅力

当父母第一次看到孩子蹒跚学步时,心情是多么激动、兴奋与惊奇!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情感,李老师设计了“比较读”的环节:

(1)“啊呀,小凡走路了!”

(2)小凡走路了。

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比较它们的异同,体会父亲的心情。老师还采用师生接读、男女生对读、齐读等方式强化了语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此外,李老师在课堂上的激励评价也可圈可点。李老师的评价语言比较及时,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激励性,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摘录了几句李老师在这节课的评价语言:

“表达一定要清楚,不要含糊。”

“我想问一下,你刚才读的是不是都是动作描写?”

“你能否读得再兴奋点,再激动点!”

“通过大家的感悟和分析,这段文字一下子就亮了起来。”

“你抓住了‘沉默了片刻’这个细节,很好!”

“我们学会了体会人物的心理,结合自己的实际,使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

“好险哪!这时父母会想什么呢?”

……      ……

 

“不积蛙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李老师是我市乃至我省的名师。锤炼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成就名师,首先要求教师个体有强烈的爱心,有丰厚的人文底蕴,有广阔的胸襟,还要有一颗执著、坚毅,不达目的不止的心!

 

 

 

 

 

 


 

关键字:北师大版十二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十二册语文教案大全,小学语文教案大全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