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分类 板报设计 教学管理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 小学美音体教学
幼教无忧网小学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引应入境,导要得法《郑成功》教学片段品评谈感情朗读指导

引应入境,导要得法《郑成功》教学片段品评谈感情朗读指导

12-01 00:21:08 | http://www.youjiao51.com | 663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

引应入境,导要得法《郑成功》教学片段品评谈感情朗读指导

引应入境,导要得法《郑成功》教学片段品评谈感情朗读指导
邳州市宿羊山镇徐楼小学       刘效威   赵敏

教学苏教版小语第九册《郑成功》的第三小节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郑成功的话语: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教例一]
学生读。(没读出感情)
师:“慷慨激昂”是什么意思?表情应该是什么样的?
学生作昂首挺胸的样子,看起来挺慷慨的。
师:好,就这样读。
学生读。(外表慷慨,挺精神,语调高昂,声音挺响。)
师:读得不错,请你再给大家读一遍。
学生再读。
师:很好。请大家就像他这样齐读这一句。
[教例二]
学生试读这一句。(同样没读出感受)
师:到底怎样读才是“慷慨激昂”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节前面的内容,看一看郑成功此刻在哪儿?心情怎样?
学生读课文,抓住了郑成功的“临风眺望”。
师:郑成功眺望哪里?想些什么?心情如何?
学生甲:他眺望台湾海峡,想到台湾被荷兰侵略者占领,应该把侵略者赶出台湾,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他心里很激动。
学生乙:他的目光似乎透过台湾海峡看到了被侵略者占领的台湾岛上,看到台湾人民被奴役,饱受疾苦,他心里很难受。
学生丙:他眺望着大海,想到应该把人民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应该带兵赶走侵略者。海中波涛汹涌,他心潮澎湃。
……  ……
师:是啊,他心潮澎湃,他想到台湾人民在受苦,他下定决心要收复台湾,赶走荷兰侵略者。请同学们怀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一句。
学生纷纷练读,很投入,很有感情。
[评析]
同样的教材内容,教例二的效果要远远好于教例一。其原因不言而喻。新课程改革,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由理念走入课堂的过程中,教学中有了可喜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唯读论”、“自由学习”等错误倾向。这与教师的认识有关,与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有关。针对上述教例内容,对于引导学生朗读笔者有两点个人体会:
1、读是一种手段,读好是目的,通过读这个手段达到读好这个目的理解是关键。人物的话语是人物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要想读好,必须要走进人物心灵的深处,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内在情感。教学中,教师要深刻地挖掘教材的内容,灵活地处理,巧妙地引导,变抽象为直观,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情境,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的碰撞。“教例二”中,教师在学生读不出的时候,就很灵活地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结合荷兰侵略者强占台湾、台湾人民惨遭奴役,抓住“临风眺望”来体会郑成功的痛心、激动、仇恨的复杂情感和一定要收复台湾的决心。学生的内心与文中人物的内心产生共鸣,情自然迸发,读自然生动、精彩。反观“教例一”,只追求表面现象,作出读的样子,只会有其形而无其神,读当然是平淡的。
2、教师也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引导要得法,指导要到位,要有针对性。课堂上的这种现象已屡见不鲜:读一遍,生体会不深读不出感情,师要求学生:“这句话到底该怎样读?你再读一读。”生在理解的模糊状态下没有明确的指向,只能照原样重读一遍,仍无感情。师则要求学生:“你再想一想,这句话该怎样读呢?”生想不出,读书的兴致全无,急切地想坐下来,于是敷衍了事,照样重读一遍。师就让生坐下了。现在想一想“教例二”中教师的做法,就会感到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产生困惑之时,教师应真诚地科学地加以引导,使学生由表面的活动、体会词句的表层意思的朗读转入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中受到启发,有所悟读才会不同,悟出了方才会读得精彩。
     让 体 验 成 为 写 作 的 源 头 活 水

    叶老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已天成的文章需要“妙手”去获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方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章。“妙手”如何练就?除了不断地加强写作训练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积累丰富的“写作的素材”,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像存款一样,有了存款需要时便可取出。缺少了材料,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文章的,即使写出来了,文章肯定显得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无病呻吟”。“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要做到这一点,唯有体验,因为体验可以获得极为丰富的、真实的、实在的、鲜活的写作素材,因为“体验是亲历,体验是沟通,体验是认可,体验还是创造。”(张敏)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体验,或引导,或搭建平台,或创设情境,让他们通过体验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积极的情感体验,写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一、体验生活
     叶老还指出:“生活中有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无论写得多么千奇百怪,它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只不过进行了加工而已。像吴承恩写的《西游记》,其中的人物在生活中都是可以找到原型的。由此可见,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文这件事情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下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走在这条路上,再加写作的法度技术等等,就能完成作文这件事了。”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充分融入到生活中去,观察生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体验生活是一个习惯,需要教师始终如一的引导、鼓励,并逐步使学生养成体验生活的习惯,这当然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努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待学生的习惯养成之日,便是他写作成功之日。
    1、做生活的有心人。许多美妙的事物、事情往往是“昙花一现”。它会在不经意间来,又会在不经意间溜走。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融入生活中,细心留意生活中的一事一物,深入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体验它的真实,感受它的精彩,悟其真谛,得其实质。曾有不少写身边的好人好事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拾到人民币交公或交还失主,难道生活中真有那么多人丢失了钱吗?果真如此,倒反映国民素质的低下,而事实并非如此。还有写的是扶老爷爷、老奶奶、盲人过马路等等,这些纯属编造。这也正反映他们缺乏对生活的体验,没去仔细观察生活,让许多美妙的事物与自己擦肩而过,因此缺乏写作素材而空喊口号。
    2、亲历生活。融入生活,还要亲历生活。到生活中去参加活动,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并在其中进行过程体验,亲身经历材料的形成过程。亲历材料的形成过程,也即是亲历作文的形成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写作文,而是“做”作文,自己亲自参与了,它的过程怎样,其中遇到了些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自己得到了哪些收获等等,有了这些体验,才有话可写,并能写得具体细致,而且字里行间满是真实的感情。有位老师布置了一个“关于节约用钱”的写作内容,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反映了两种人对生活的体验。大凡家庭贫困的孩子写出来的文章真实、生动、可感,因为他们所用的钱均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所以要写如何节约钱,他们便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钱人家的孩子他们的零花钱均是伸手向父母索要的,花起来也是大手大脚的,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多数不是如何节约钱,倒是如何花钱。
    二、搭建平台体验
    生活体验,可以获得许多鲜活的材料,但有时会因学生自己自控能力的差异,或所处环境的差异所获得的材料会带有随意性,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不尽如人意,且缺乏个性。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去展示,去交流,去体验,去亲历,去获得真实可感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充足的泉源。
    写作往往经历一个从读到写,从说到写的过程。“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转变观念,转变教学行为,课堂上,要为学生搭建一个个平台,让学生去感受,去亲历,去体验,去收获。这样更能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之用,这样的体验更具个性特色,由此写出来的文章才真正是属于学生自己的。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时,不少学生误以为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就是像动物走路那样双脚交替进行。一位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演示加以理解。首先,一只手掌当墙,另一只手当爬山虎的脚,在演示中弄懂“触”、“巴”的形态以及从“触”到“巴”过程中脚的变化,从“巴”到“拉”的过程中脚的变化,从而理解了关键词的意思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因果联系,感受到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条理性和生动性。接着,以黑板为墙,学生的手当爬山虎的脚,手臂就是爬山虎的茎,让两三个学生上台来合作演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情景。就这样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再现了课文描述的情景,使每个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象地感知、具体地体验到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全过程,再加上师生的同步配音描述,学生的认识感受从模糊走向清晰,对语言的理解自然也深刻了。之后,这位教师让学生写一写这节课的收获时,全部都写得真实可感。
    教育家陶行知说:“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从写作角度上看,这就是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去尽情演绎。
    三、创设情境体验
    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精髓在于创造一个真实的、生动的、可感的情境,让学生认识某个内容,获得某种技能显得十分容易。因为学生在情境中易融入其中,进入角色,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情境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获得许多属于自己的有用信息。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体验,生成个性化的写作素材,真正让写作成为他们“闲庭信步”的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2000年的年会上提到一个课例。该教师一到班上,便事先声明,今天的课,黑人小孩不能听。黑人小孩问为什么,老师说,就因为你们是黑人,黑人要想听的话,只能站在教室后面听。这下可把黑人小孩激怒了,与老师争吵起来。老师丝毫不让步,一再无理坚持。闹到最后,黑人小孩把文具、鞋子等都扔到讲台来,连白人小孩也加入到为黑人小孩争取权利的斗争中。就这样乱轰轰地闹了一节课。最后老师才叫学生拿出历史书,叫同学们回家自学“种族歧视”一节。这是一节会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在这种不公平待遇中,学生有一种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愤怒、激动,从中体验到了为什么无数黑人会用生命去换取与白人的平等。这就是积极的情感体验。用这种方法“教”种族歧视,不禁让人拍案叫绝。试想,如果让学生再来写关于“种族歧视”方面的文章,学生能不写得入情入味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搜集材料的方法多种多样,而用亲身体验这种方式所得到的材料更鲜活,更能写出真情实感。
    成功一个过程,收获是一个过程,写作也是一个过程。让体验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

关键字: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小学语文课堂实录大全   教学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