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分类 板报设计 教学管理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 小学美音体教学
幼教无忧网小学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听课随想录:听两位年轻老师教《风筝》

听课随想录:听两位年轻老师教《风筝》

12-01 00:20:31 | http://www.youjiao51.com | 561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听课随想录:听两位年轻老师教《风筝》

听课随想录:听两位年轻老师教《风筝》

 

首先要说两句,今天是在本校听了两节课,这两节课是由两位年轻漂亮的很有活力的女老师所上的。教学之路,她们是刚刚开始,他们嗓音甜美,端庄秀丽,从基本素质来看已经完全具备了好教师的前提。如果她们能够博采众长,广泛地谦虚地接受大家的赞美与批评,尤其是批评,要是能像喝仙露琼浆一样去聆听大家的批评的话,那么,她们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我在这里先祝愿她们今后的教学之路越走越美!

 

首先来把两位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录制如下。(主要是看老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看他们是怎样安排教学进程的。)

 

第一位年轻老师教鲁迅的《风筝》教学内容。

1.引。你们放过风筝吗?假如现在在广场上看到别人放风筝你是什么心情?

2.让学生读1、2两自然段,看鲁迅看到别人放风筝时怎样的心情。在学生说出“惊异”和“悲哀”之后,分别从文中找出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

3.由“悲哀”二字指示学生明白,这是引出一件事的回忆,即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引出人物:哥哥和弟弟。

4.引导学生体会开头的写法,发现写作的小秘密:铺设感情基调,设下悬念。

5.引导学生回顾人物描写的角度。问:童年的哥哥和弟弟是怎样的一个人?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齐声朗读3、4自然段。读后着重研讨哥哥和弟弟的性格。在这个大研讨中涉及到如下内容:

哥哥和弟弟的性格特点;他们都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哥哥弟弟对放风筝的态度各是怎样的?哥哥为什么不让弟弟放风筝,为什么要粗暴地对待他?引导明确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批评与责骂也是爱。

6.引入下一个内容。(估计这里本来是安排读的,可能发现时间不足,所以只好直接来问学生。)中年的哥哥有没有改变对放风筝的态度?他是因为什么原因改变的?引出“精神的虐杀”。只是毁坏了一个风筝,说是“精神的虐杀”有没有小题大做?得到结论毁掉风筝就是毁掉了儿童的天性,毁掉了童趣。

7.作者明白自己做错了之后有什么表现呢?(补过)他是怎样补过的呢?看出哥哥怎样?(勇于自省)那弟弟有何表现呢?(全然忘却)老师接着重点提问:请同学们判断一下,鲁迅认为他弟弟忘了吗?(笔者注:这个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书上说得很明白,作者认为弟弟忘了。倒不如换个方式问:你认为文中的弟弟忘了吗?)

8.师问后来没有过可补了,为什么哥哥会更沉重呢?(结果这里学生又返回到了争论弟弟有没有忘的问题上。)

9.因下课铃响,教者进行总结,点出鲁迅本课所表现的思想。(但是下课铃响,学生的心也躁了,教室外比较吵闹,听不太清楚。估计学生也不会深入地理解老师的总结了。)

【听后感言】

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教出来”。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什么,尤其是想这篇课文中属于王荣生教授所说的“定篇”,也就是经典篇目,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细细理解、细细咀嚼的课文。应该怎么教呢?首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去读懂课文。拿本文这个特例来说,我们不是学鲁迅的语言,这篇的语言上没有独特之处,独特的地方在于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这可以说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我们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学的难点。这个是不能丢的。我们教学的设计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去运行,如何用最顺理成章的方式,如何用贴近学生理解力的方式去引导学生体会到鲁迅的这个深刻的思想。为什么说“没有教出来”呢?就是这节课已经在前一节课作好一定铺垫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去理解鲁迅的深刻思想了,但是没有,我们来看教师在前面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有些属于可教不可教的内容,如:理解哥哥和弟弟的性格特点,我看就无助于去理解这篇课文,或者说助益不大。换句话说,如果学生没有从这堂已经铺垫的课上没有体会出鲁迅先生的思想之深刻性在何处,可以说就是“没有教出来”。而前面所设计的对故事情节的梳理,还有一些内容我看都是可教不可教的,属于“演绎课文内容”,就课文谈课文,就所写的内容言所写的内容,没有把学生的理解力由此岸渡到彼岸,按我的说法就是“还没有真正提升学生”。

问题出在哪里呢?我研习这堂课之后发现两点: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要有一个整体观,即思考我这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拿这节课来看,无疑应是理解这篇课文的思想情感,教者有这个认识,但是没有自觉地运用到教学中去。理解一篇课文的线条很多,哪些是为达到总目标的,就要;无助于理解课的,属于旁枝的,能删的尽量删,不要把核心与关键忘了。作为核心与关键的,自然的要有足够的时间的保证。第二,要善于调控。比如在课的重要转折点,弟弟忘了还是没忘的争论时,应该就是调控到引导学生去接近作者的深刻情感了,但是往下导了一下,却又有几个学生争论弟弟到底是忘了还是没忘上面去了。如果这里调控得当,那么后面就有时间来指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思想了。

另外,根据现场听课的情况来看,这位年轻老师的教学节奏的控制还需调整,回顾梳理课文的内容过多了,我作为听课者感到坐在课常上很紧迫,很紧逼,一个提问接一个提问,喘息之机都没有,累啊!不妨学习一下如何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给他们沉静下来挖掘的时间。碎问碎答不要多,问题粗放一些,给学生的时间稍多一些,这样或许可以舒缓教学节奏。在这一点下面的一位年轻老师做得要好得多。

 

让我们来看第二位老师的教学内容的安排。

1.直接进入课文。说: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风筝》这篇课文。文章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是指哪一幕?(毁风筝)为什么毁?(认为是没有出息的行为)那什么是有出息的啊?那时候人们的标准是什么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师引入下面一个资料,让学生齐读:

鲁迅写过在他7岁的时候,有一次要去看一个千载难逢的庙会——

五猖会,兴奋的不得了。正要出发时,他的父亲就命令他背书,这犹如一盆冷水泼在了他的心里。待他读熟了,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了,父亲才准他去看会。大家高高兴兴的陪他出了门,但他并不高兴,文章的最后他留下了一句话: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其实天下的父母都一样,望子成龙的欲望十分强烈,这也促使父母逼孩子读书,占据孩子的自由空间。殊不知,他们的这种“爱”约束了孩子的天性,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泯灭了他们的个性,这样反而是好心办坏事,因此对孩子造成了一种爱的伤害。但孩子毕竟是孩子,硬逼着这么小的孩子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会适得其反,让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长此下去可能使孩子会产生恐惧心理。

师在学生读之后归结为:爱可能会造成伤害。

2.读这一则材料之后,对“精神的虐杀”来说一说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经历?(6位学生讲述了自己被“搁杀”的经历。大多是叫苦,即没有周末,父母逼自己参加这样那样的补习班,这确实是“爱的伤害”。)

3.师问:文中的“我”毁弟弟的风筝的目的是什么?师解释为这是受封建教育思想的毒害。师又问:“我”后来回悔了没有?是什么时候?我为什么后悔了?(意识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师在此引入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

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

                          ——苏霍姆林斯基

4.师问:当作者明白这个道理后,他想过补过没有?(想过)有几种方式?一起读。(生读)后悔了又想要补过,看出什么样的好品质呢?(知错就改,勇于解剖自己)师课件展示鲁迅自己的话——

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 族,祸哉祸哉!

                          ——鲁迅《热风?随感录六十一不满》

5.师问:你们也有过做错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勇气来解剖自己呢?今天咱们大家就来进行一番自我解剖。(几位同学对自己所犯的过错进行了反省)

6.问:哥哥道歉了吗?(道了)“我”道歉的目的是什么?(得到原谅)“得到原谅”后会怎么样呢?把这段话读一读。(生读书)“我”道歉了,说明“我”有什么样的好品质呢?(勇于承认错误)道歉之后,“我”是不是真的轻松了?(弟弟忘了这件事。弟弟忘记了,我的心灵更加沉重了)“沉重”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弟弟的忘却)弟弟为什么会忘了这件事?(学生争论起来)师归结为受封建教育思想的毒害,弟弟也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7.从下面开始,老师就开始点示这篇鲁迅的思想情感。归结为:忧于国民对错误做法的麻木,呼唤怀疑、反抗意识的觉醒。(笔记注:这一处老师讲析教是有点生硬,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对初一的学生不能这样讲,教者所说的话是学院派的,是对大学生讲的,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是理解不了的。我当时听课时发现学生好像没什么反应。)

8.师:这篇课文咱们就学到这里,大家说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谈的是启示,有的是对课文的理解。如:不能受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要接受科学的思想;习惯往往会成为自然;要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有怀疑和反叛的精神;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小孩子都有自己的权力,要捍卫自己的权力。等)

【听后感言】

从实录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篇的教学内容比较集中一些,因而教师控制自己的教学节奏比较舒缓,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这一点是很可取的。那么,我们从研习这节课中要发现什么呢?

从教学的弱点来看,我总结为两句话:“前面跑远了,后面生硬了。”

第一、我觉得教学的立足点不对。毫无疑问,与我评前一节课一样,我们这节课的目标还是要引导学生去理解鲁迅深刻的思想。但是前面的教学内容中谈自己的精神虐杀的经历以及进行自我批评与反省就与这篇课文的目标相违背了,属于旁枝,要删掉的。而且好像着重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上成了思品课,这个不足取。

第二、教师应如何把自己的理解通俗化地以学生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对初中的学生上课不能像对待大学生讲课一样,讲得那么深奥难懂。要“食”,而且还要“化”,化成学生接受力的水平来,这样就能让学生读懂了。这篇文章到底怎样“化”我将在我将在下面写出。

 

近来看《井冈山》的电影,剧中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我觉得用在我们教学上很合适,他说:“我们所犯的错误都是前进中的错误,我们走着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所犯的每一个错误都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到经验和教训,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也是可贵的。”那么,对于踏上教坛不久的老师来说,我们能要求他们做到十全十美吗?他们是在成长中,是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风格的摸索路途中,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失误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完全应该允许的。只要我们能够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中去明确自己的失误之所以,找准方向,成功就会不远了。如果我们把严厉的批评当作是“冬天”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用雪莱诗来鼓舞自己呢?——“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假如我再来教《风筝》

 

下面把我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及我将教学这篇课文的一些做法记在下面,也供大家批评。我是不揣简陋的,也是不畏批评的,任何批评对我都是极好的帮助,我要感谢那些真挚地对我提出批评的挚友。

对于这篇课文我作过多重研究。《语文周报》上发过我一篇《〈风筝〉的多重主题探讨》,还在金平区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执教过这篇课文,我记得当时我上这篇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一种问题意识,后来上完之后我把课文的执教过程与对这篇教学的反思写了一篇长文,这篇现在发表在我的教学工作室(www.luzuoxing.com)的“七年级上教学设计”中的“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中。这是我以前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对于鲁迅的作品,想一下子理解透是不可能的,想一下子教透也是不可能的。于是这一年来,我仍然在思考这篇课文,到底该怎么教,到底教到什么份上算是教好了。我后来还看到了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教《风筝》的课堂实录,也看了湖北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教《风筝》的实录。我发现,自己的思考在他们的教学中仍然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这次适逢这两位老师上这课,我想再次把这盘课作一个盘点,来一个新的认识,如果下次再教,我会怎么教。

这篇文章怎么教呢?如果我再教一次的话,我会这样来做:

 

第一课时

我的目标将定位于对初中学生介绍鲁迅。为什么要介绍鲁迅,因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的选入课文的作品都是经典,按王荣生教授划分课文的标准,此文属于“定篇”,“定篇”仅靠课文是十分单薄的,在现有条件下,老师必须开发足够的课程资源来支撑这篇课文的教学。也就是要达到全方位地理解这篇课文作下铺垫,知人论世是必要的。根据这篇课文的深刻的思想来说,我介绍鲁迅的重点放在鲁迅的思想上。鲁迅的经历最先介绍,但简略些。然后讲到弃医从文,再讲到他为什么要创作《呐喊》,他的启蒙主义思想,唤醒麻木的国人的启蒙思想要重点详细地介绍。这大概用一个课时的时间。然后布置的作业就是预习这篇课文,学生预习中做什么呢?一是梳通字词,看文中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最后思考:鲁迅在这篇课文中有没有要唤醒国民什么?如果有,是唤醒人们什么呢?

 

第二课时

这是在前面的铺垫和初步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要上公开课的话,这第二课时最合适的。我本课时的目的将定位于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这不同于鲁迅的杂文,鲁迅的杂文来说我们的语文定位点将在感悟鲁迅犀利的语言上面。但本课不同,本课的语文因素就在领会其思想的深刻性上。再浅近一些说,就是引导学生把这篇课文真正地读懂,把握鲁迅写这篇课文的真实意图,把学生由预习中的浅表理解此岸世界引渡到豁然开朗的彼岸世界。只有这样,才真正地提升了学生。那么,教学内容怎样安排呢?

1.第一块:梳理。目的是铺垫。

各自把课文再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一遍。——这篇课文涉及的时间段比较长,但还是有一条线的,请大家说说大致有什么故事,并在故事中插入作者的心情。这块我们和学生在交流中达到这样的一个轮廓:

在北京的冬季见到风筝惊异和悲哀——回忆小时候不让弟弟放风筝,踩坏弟弟的风筝——我看到一本书感到很后悔——我想去给弟弟补过,想了两个办法,都行不通——我找弟弟补过,弟弟全然忘却,我的心更沉重

2.第二块。品味“精神的虐杀”。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需要好好理解的问题。“精神的虐杀”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说得很严重,小时候只是不让弟弟放风筝,只是踩坏了他的风筝,这有必要说得如此严重,说是“精神的虐杀”吗?

这是一连串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要明确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和玩是儿童的天性,是最应该,最正当的,如果你禁止了他的最正当的天性,那就相当于搁杀了他的生命。所以书上写“而我的心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这里为什么会这样沉重呢?主要原因在于自己自己犯下了不同饶恕的过错,鲁迅先生不能原谅自己,这种不原谅在于他自己的自省精神。

接下来还要跟学生研讨:我对待自己的过错是采用了什么方式?(衬过)我为什么要补过呢?(因为我已经醒悟了,我发现自己儿时的行为做的是很不应该的,我希望能换回弟弟的原谅,而且希望弟弟也能明白这一点,唤醒弟弟。“众人皆醉我独醒”。)

当然这还不是文章最核心的内容,我们还要把这篇课文的理解往下推进,这就有第三块教学内容。

3.第三块:品味“无过可补为什么心还沉重”。

问:当我真的找到弟弟补过时,我补了吗?(没有)原因是什么?(弟弟全然忘却了)争论:弟弟是真的忘了吗?为什么要争论?因为这个争论的两个结果都与这篇课文的深度理解联系紧密。两种结论都是合理的。

先说假如弟弟儿时的记忆是深刻的,他是没有忘的,但是他却故意说自己忘了。可能原因之一是他没有忘,但怕哥哥会自责,为哥哥分忧,这一点在文中是找不到论据的,我们可以不取。可能原因之二是他没有忘,但是他自己都觉得小时候做得不对,没想到哥哥这些年还记得,会不会是来批评自己呢?所以不好意思说有这样的事。这是可以从文中找到理据的,即“他惊异地笑着说”,“惊异”:哥哥怎么还记得这件事?该不是还来批评我吧?这不又点到我的痛处了吗?“笑”:这件事已经过去这么久了,还有必要再说吗?这是多么正常的一件儿时的调皮事啊?真是不好意思。这个“笑”就笑得尴尬,笑得内涵丰富。经过了上面的分析,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白什么呢?如果弟弟没忘而假说自己忘了,就是因为他还认为这件事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是自己做得不对。朋友们啊,前面的鲁迅先生看到外国的书,明白了,醒了,可是他的弟弟呢?还没有醒啊。他还认为自己当初是做得不对的,他还可能会做出继续搁杀的事情来啊。

再说假如弟弟是真忘了。他为什么会忘呢?因为这件事在他的脑海中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他根本就不觉得哥哥当初做得有多么不对,“他像听旁人的故事一样”,他已经全然忘却了。也说明一个问题啊,他没有醒,他一定认同哥哥这样做是对的,没有必要记恨,也没有必要耿耿于怀。朋友们啊,他的弟弟还没有醒啊。

②作者的心为什么“只得沉重着”?

通过上面的争论的两种结论,我们都会发现,就是弟弟还没有醒悟。而只有我一个人醒悟了。

弟弟没有醒悟,所以他不会以为哥哥的做法是不对的,他甚至会认为这是合理的,应该的,是为了他好,所以他也会这样继续地走哥哥的路,继续“虐杀”别人的精神。这是鲁迅的沉重啊。

仅仅这样吗?如果只是担心弟弟这不这是鲁迅。鲁迅的弟弟算是文化人了,应该是比较容易觉醒的,但是他都还没有醒悟,何况在中国的国人中,该还有多少有文化和没文化的人,他们也是没有醒悟的啊!鲁迅先生以唤醒麻木的国人为己任,这怎不令他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呢?他又怎不会“沉重”呢?中国国民的悲哀就在此,他要唤醒这些沉睡在铁屋子里的人。唤醒他们干什么?唤醒他们去捍卫自己的生命的权利。这就是鲁迅,这就是伟大的鲁迅的伟大之处。

把这个理解教给学生时就可以这样来说:哥哥看了外国的书,醒悟了。但是弟弟还没有醒。而像弟弟这样没有醒的人在中国的国民中该是何其多呢?所以鲁迅要唤醒他们,但是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工程啊,一个一个地去唤醒需要多久呢?所以他才会这样沉重啊。同学们,你们醒了吗?

在这节课上,如果把学生的精神引渡到我所论述的层面,我觉得就切近了这篇课文,领悟了这篇课文。

 

第三课时

我们再来个收尾工作吧。这是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余波。因为是经典,所以内涵极其丰富,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的想像与启迪的空间。

所以,我会问学生——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唤醒麻木国人的启蒙主义思想之外我们还可以学到一些什么呢?对于这个大问题,可以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去明白下面几个问题:(获得几个启迪)

①要像文中的哥哥一样,具有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勇于认错的精神。(这一点容易发现,以下的学生不易发现。)

②爱有时也会伤害。我们能做“爱的伤害”的事情。(反面)

③正确地理解父母师长的爱,有时候严厉的批评、责骂、责打也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正面)

④要具有怀疑精神。对于尊长的做法也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

经过上面的收尾,这篇课文是不是又被我们学得更加有广度了呢?深度和广度的结合,这就是我教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也是我所追求的目标。希望大家看到此文后能感受到我的一片肺腑之情,一团赤子之心。对于我以往在评课中的一些尖锐的言辞,如果伤害到了大家的话,请把他当成“爱的伤害”吧,在此我想真挚地对大家说声“对不起”!让我们相到指正,共同进步。(看到此文的同志,请在我的教育博客上留言,谢谢!)

关键字: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大全   随想录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