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分类 板报设计 教学管理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 小学美音体教学
幼教无忧网小学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详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详细教学设计及反思

12-01 00:24:56 | http://www.youjiao51.com | 114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详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详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故事内容。
  2、情感目标:


  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并培养学生这种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3、技能目标:


 ⑴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⑶ 培养学生读写结合能力,在网页上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⑷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29课。齐读课题。


真不错,这里有一个多音字同学们也读对了。“着( zhao) 地”。


二、检查预习:


   1 、找六生接读课文


2 、检查生词。


    科学    辩论    不容更改    责备     违背    1磅   解释   


宣布   比萨城      固执     怀疑     拖住     胆大妄为   信奉


   先自己试试,有不会的可以请教一下别人。指名读,齐读。


在这些生词中哪几个词是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


三、感知人物


这是当时的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那么读了课文你对伽利略又有什么样的评价?请同学们打开书 145页,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伽利略?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评价: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用心,很多同学都在书上写了自己的理解,这是很好的读书习惯。相信现在你对伽利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 、交流: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伽利略?


(一)勇敢的伽利略


从哪儿看出来的,能具体说说吗?


出示:“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做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


让我们把目光都聚集到这一段。


你也来读读,有同感吗?


哪一个词让你感觉到伽利略的勇敢?“怀疑”“违背” 这是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态度。


那其他人的态度呢。


同一个人为什么人们对他的态度会不一样呢?


谁了解亚里士多德?


课本上就有一句,谁注意到了?


出示有关亚里士多德的资料介绍,学生读一读


读到这儿,你想说什么?


你崇拜他吗 ?该怎么读这段话?


当时的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奉若神明,把他看成真理的化身,对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深信不疑。这就是信奉,这就是不容更改的真理。来一起读。


可是就有人敢怀疑他,这个人是谁?板书。


你说人们会怎么对待他?


人们对伽利略仅仅就是责备吗?


听老师讲一个小故事:也是在 16世纪,意大利的布鲁诺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你知道他都遭遇到了什么吗?他被当成宗教的叛徒,为了逃避审判,不得不到处流浪,四海为家,但还是被捕入狱了,在监狱里,他被 不断地审讯折磨了 8年 ,最终被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


你说,人们还会怎么对待伽利略?如果让你换个词(屏幕空)还可以把责备换成什么?


面对人们的责备,责骂,谴责,伽利略放弃了吗?退缩了吗?


你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伽利略?


(二)善于质疑的伽利略


接着交流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伽利略?


我们来看他思考的什么?


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 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栓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做一个整体,就有 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 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人人都信奉为真理的一句话却让伽利略产生了疑问,给大家一些时间,认真读,仔细想想他的怀疑有道理吗?


同桌可以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


生之间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有道理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这一段中的哪一个词最能体现伽利略的思考与推理?而且重复了两次。


(如果)


如果,说明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怀疑不是简单随便的,而是以假设正确为前提,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个过程就是伽利略思考的过程,推理的过程,质疑的过程。可见伽利略是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人。


质疑,可不能小看,这可是科学家非常重要的一种品质。许多真理都是诞生于质疑!


(三)严谨的伽利略


接着交流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伽利略?


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你也来读读这段话。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什么是反复?我们来大胆的想象一下:伽利略都是怎样做实验的?


这次是离地 10米,下次是 15米,还可能是……,高度不同进行了许多次试验。还可能是做试验的地方不同,还可能是重量不同,这次是 10磅和 1磅,下次是 10磅和 20磅的……


这就是反复的做,一次又一次的做。


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伽利略?


从伽利略的反复试验中我们读懂了一个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伽利略。板书


(四)相信科学、坚守真理的伽利略


同学们眼中的的伽利略是勇敢的,严谨的,善于质疑的,我呢也看到了一个不同的伽利略,我想交流一下可以吗?伽利略已经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的了,作为大学教授他向学生宣布试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理解,那为何还要宣布公开试验呢?


试验之前人们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 1590年的比萨斜塔。


此时试验还没有开始,斜塔下已站满了人群,我们也都站在斜塔下,伽利略就站在高高的斜塔顶上。你们现在都是亚里士多德的崇拜者,信奉者,对于一个敢公开挑战亚里士多德人,你们会怎样对待他?


你想对斜塔顶上的伽利略说些什么?


有没有支持伽利略的?没有,人们对伽利略有的只是嘲讽,辱骂,但这些都没有阻止住伽利略的脚步,他准时出现在斜塔顶上,看,他右手拿着一个 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 1磅重的铁球,向斜塔周围的人群看了一眼,深吸一口气,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结果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你们的反应在哪里?


看到这样的试验结果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


出示:“原来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齐读。细心的孩子已经发现这句话和课本的不一样了。这样改行不行?


不行!说的非常好,这就是伽利略坚持公开试验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人们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相信科学、坚守真理。板书


(五)将所有的品质综合


(结合板书)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勇敢、严谨、善于质疑,相信科学、坚守真理的伽利略,正是因为这样,伽利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进一步的了解伽利略。


五、课堂总结:


1 、交流感受。


现在,你想对伽利略说什么?或者想对自己说点什么?


2 、最后老师想把伽利略的一句真理送给大家:读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思考是人类最大的快乐。——伽利略


六、作业超市:


1 、上网了解更多的科学家的故事,发在班级博客里与大家共享。


2 、羽毛和石块同时着地?伽利略也错了?做做实验,写出报告。


 


板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勇敢            相信科学  


伽利略           质疑            坚守真理


严谨    


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觉得在 “读学分开 ”上做了一点尝试,效果还不错。


教学中,我只提出了一个导读的问题: “你觉得伽利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们纷纷表示,他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人,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伽利略是一个胆大妄为的人。 ”这时一个学习中下等的孩子,很显然,他把课文中人们刚听到伽利略的观点时的反应摘录了出来。我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引导学生来重点讨论 “伽利略是否是一个胆大妄为的人? ”学生通过默读课文,圈画语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生 1:我觉得,伽利略是一个胆大的人,因为他敢于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疑问,那个时候的人们都很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话。


师:那么,他们都相信到什么程度了呢?


生 2:相信到了信奉的程度,就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成了神说的话,是绝对不能修改的。


生 3: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说全世界的人都极度地相信他的话,那伽利略敢向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疑问,也就是向全世界的人都提出疑问。


生 4:他所怀疑的结论,人们已经信奉了近两千年了。


生 5:所以,我们觉得伽利略是一个胆大的人,敢于向真理质疑。


分析到这,课文的前半部分已经结束了,学生已经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伽利略当时是拥有着怎样的勇气来和真理、和权威进行挑战的。那么,伽利略是一个妄为的人吗?学生通过读书,一致认为他并不是一个 “妄为 ”的人。


生 1:他是经过很详细的思考的。他从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中,经过周全的考虑,得出了两种结论,所以他才开始怀疑的。并不是在那胡思乱想的。


师:这里有一个词用了两次,能找到吗?(生找到 “如果 ”)


那么,这个词语可不可以去掉呢?


生 2:不能去掉。因为 “如果 ”表示出了这只是伽利略的猜想。


生 3:不能去掉。因为这是他的推想,并不是结论,他后面还要用试验来证明呢!


生 4:如果去掉了,就说明这时伽利略在试验前就得出了结论,那就不能看出他思考的周密了。


   ……


当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读文的过程,不仅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了,更加从字里行间中清晰地认识到了伽利略是一个 “胆大 ”、但不 “妄为 ”的人。


那么,在后面研究作者是怎样把伽利略写的这样生动时,学生们都纷纷谈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比如 “如果 ”“反复 ”的使用等等。


经过这节课,我突然意识到,其实很多时候学生是可以读懂文章的,那么,我们教师必须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才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更加深入地进行思考,而不让他们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之上。


但是,这个导读的切入点应该怎样把握呢?我想还要在接下来的实践中不断思考。    

 
 


 

关键字: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大全   教学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