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分类 板报设计 教学管理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 小学美音体教学
幼教无忧网小学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赠汪伦》教学设计和教学谈(校际)

《赠汪伦》教学设计和教学谈(校际)

12-01 00:29:40 | http://www.youjiao51.com | 149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赠汪伦》教学设计和教学谈(校际)

《赠汪伦》教学设计和教学谈(校际)

 

教材简析

《赠汪伦》是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

设计理念

一、识字教学仍是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自主识字。另外,“舟”“闻”字的认识学习注重语言文字文化的渗透。其中,依然注重正音指导。

  二、注重写字指导。在认读和写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识字、写字的规律。“舟”字的笔顺是 :“乘”的撇捺要舒展。

三、注重朗读指导。古诗因语言精炼而意蕴深长,但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我们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要使学生感悟诗歌情境,合理指导朗读。

四、创新性诗歌理解学习——编故事,学古诗。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古诗编故事,促进对古诗的理解,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懂古诗,同时学会叙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培养语感,熟读成诵。

3、理解重点词语,了解古诗大意。

4、根据古诗编故事,感受朋友之间的情谊。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根据古诗编故事。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复习古诗导入新诗。我们班的同学有很强的记忆力,我们来展示一下吧,齐背诵第二单元的古诗两首。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歌。请读课题,特别读准“赠”。联系“赠刘景文”说“赠汪伦”的意思(用“赠”说话练习——李白写了一首诗送给汪伦)。

2、激趣。大家都知道李白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他有两大爱好——喝美酒,游山水。那李白为什么要写一首诗送给汪伦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动人的故事呢?想知道吗?大家要是把这首诗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我就讲个有趣的故事给大家听。

二、自读正音,熟读成诵

1、自由朗读古诗,把生字圈出来,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2、学习生字。

(1)指名读,齐读。

(2)这些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舟”是翘舌音,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从象形字的角度记住“舟”。范写书空“舟”字。

(3)你们觉得还有哪个字最难写?教师范写“乘”字,学生书空笔顺,提示“乘”的书写要点。

3、把生字放回古诗读。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有同学愿意跟着读吗?

4、学生自由读,男女生接龙读,分组读。多种形式熟读成诵。

三、编故事,了解古诗意思

1、同学们太厉害了,不仅会读诗了,还会背诵了,那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

唐朝时有个叫汪伦的人。他特别崇敬李白的才学,总想找机会和李白接近。可是有什么办法能让李白这样的大诗人到自己家乡来一趟呢?他想了好久,才想出一个好办法。人们都知道李白喜欢喝酒,汪伦就给李白写了一封热情的邀请信。信上是这样写的:先生您喜欢游山玩水吗?我们家乡有十里桃花;先生您喜欢痛饮美酒吗?我们家乡有万家酒店。

李白看到热情洋溢的邀请信,便高高兴兴地去了。

李白转了半天,没看到十里盛开的桃花,也没看到有一万家酒店。

李白很纳闷,就问汪伦,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不是桃林,而是此地有一处潭水,名叫桃花潭,方圆十里;万家酒店并非是有一万家酒店,而是酒店的主人姓万。”

李白听了,不禁哈哈大笑。对于汪伦这个善意的玩笑,李白丝毫没有责怪,还是住了下来,随着汪伦一起四处游玩,喝酒聊天。时间过得很快,李白因为有事情要离开了,怕汪伦挽留,他悄悄地——

谁知道接着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2、学生续编故事。

(1)明确故事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而一个动听的故事还要把在讲事情的时候能说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板书:时、地、人、事(看、听、想、做)。

(2)再读读古诗,后面发生的故事就都在古诗里。

(3)和同桌一起说说这个故事的四要素。

(4)试编故事。

清晨,李白悄悄坐船正准备离开。忽然,听到从岸上远处传来踏歌声,李白看到汪伦带着村民为他送行。村民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听着动人的歌声,看着质朴的舞蹈,回想起这次游玩的经历,那热情的邀请信,那甘甜的美酒,那清澈的桃花潭,李白被汪伦的情谊深深感动了。他心想:就算是桃花潭水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厚意呀。于是,拿起笔墨写下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预设引导:

①为什么是清晨?(因为是悄悄离开,所以是清晨)

为什么是河边?(理解“舟”和“将”的含义)

②除了李白还有谁?(汪伦,还有村人;了解踏歌)

发生了什么事情?(汪伦带着村人踏歌为他送行)

他是悄悄离开的,并没有告诉汪伦,但是汪伦却知道了,他感到?那能否把“忽”字换成“才”或“又”?

前两句连起来读。

③他听到了什么?(踏歌声和挽留声)

想到了什么?(热情的邀请信,美酒,桃花潭)

这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深深感动,觉得汪伦的情谊深厚,连深千尺的桃花潭都比不上;理解“深千尺”是夸张,理解“不及”的含义)

会怎么做呢?(写诗送给汪伦。)

3、再读古诗,指导诵读,体会李白和汪伦深厚的情谊。

“李白乘舟将欲行”,读出不舍之意;指导读“忽闻岸上踏歌声”,读出惊喜的感觉;指导读“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夸张意味和“不及汪伦送我情”中蕴含的深情厚谊。

四、巩固

1、配乐读诗。

2、检测重点词语的含义。背诵古诗。

五、小结

1、同学们觉得李白的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啊?能感觉到这首诗写得好,说明你们都读懂这首诗了。知道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吗?以后我们还可以用编故事的方法来读懂古诗,又轻松又有趣。

2、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现在我们也到了该分别的时候了,你们要对老师说什么呢?你们说我该用今天学的那一句诗来回赠给你们呢?

那我也送一首诗给你们吧。

老师课罢将欲行,

忽闻身边惜别声。

香雪芳菲飘十里,

恰似同学送我情。
《赠汪伦》教学谈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的教学内容大家已经看到了,是一首古诗。选择这个题材进行教学,对自己而言是个挑战。因为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首先,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第二,古诗教学历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显示教师文学底蕴的“试金石”。但由于古诗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因此多数教师在教学时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或无力顾及。因此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 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古诗教学中,教师虽然出发点很好,但由于方法不得当,理念不到位,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倾向:

1、教学模式程序化:介绍讲解——解释字词——逐句翻译。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这种应试观念下的教学模式,在现阶段有愈演愈烈的迹象。我就听到有所学校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让六年级的学生死记硬背古诗。从他们嘴里出来的这些东西,没有任何感情,谈不上丝毫的美感,更无意境可言。只让你听的头痛欲裂。我们听的人尚且如此,那些学生在背的时候不晓得是怎样的深恶痛绝。

2、搞所谓的创新。课堂上既有唱歌,也有跳舞,还有画画和表演。虽然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古诗,但是如果过分追求形式和追求新奇,而把古诗搞得不伦不类,表面上很热闹,可实质上破坏古诗的原意,白白浪费学生和老师的精力和热情。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美术课,表演课,唯独不像语文课,变得没有了语文味。

古诗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是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语言文字学习材料。特别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古诗教学的地位越显重要,不仅增加了课内教学量,而且规定了80篇推荐背诵篇目。他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我在今天的课堂上,努力想把自己对古诗教学的一些思考呈现给大家。

《赠汪伦》是一首清水出芙蓉的送别诗,展现的是一段纯真的友谊。诗中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声色并茂,情景俱佳的写意画。桃之夭夭,潭水清澈,轻舟欲行,踏歌声起,主客两依依。这是多么让人刻骨铭心的送别场面哪!又是何等深厚的情谊啊!而表现这种深刻感情的语言文字却是非常的浅显直白。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背诵10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但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如何引领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进而与作者对话,透过文本体察作者的心灵,感受诗人李白的人格魅力,最终认识一个立体的,多维的李白,是我这节课着重想要展现的。

我今天的这节课,可分为三个阶段,自主性学习——深入发掘——向课外拓展。

第一阶段,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主要体现的是“粗讲”和“熟读”。对于诗中的词义和诗句的意思,我没有包办代替,逐字讲解,逐句串讲,而是把主动权放手教给学生,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借助资料、工具书来尝试理解。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可以称得上是字字珠玑。细究起来,每个字都很有嚼头。但如果我们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但如果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只字不讲,有些词句,离开了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精讲,不要说读一百遍,就是读一万遍学生可能也搞不懂其中的深刻含义。因此我们提倡的是“粗讲”:一是比较生疏的字词。如“歌声震林樾”的“樾”,“煮豆燃豆萁”的“萁”,“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浥”,“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绦”等,这些字词,学生一般没有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再就是古今音变意变的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 “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讲解。还有,就是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很显作者炼字的功夫。一堵高墙的“关”和一枝红杏的“出”,形成了一对矛盾:一个要把满园春色关住,一个却要枝露墙头,春光外泄,一“关”一“出”,整个画面活了,有了动感,显出了春花盛开时的盎然春意。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送客的时间、地点和送客时的环境与心情,其中第二句,作者着意用“楚山孤”表达送别的心情:芙蓉楼上,俯瞰长江,寒雨凄凄,远眺楚山,望客帆远去,心情惆怅,仿佛觉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儿一样。一个“孤”字,看似写山,实是写人,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时惆怅孤独之感。又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前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是一联对偶句,“日暮”对“天寒”,写投宿的时间,是在寒冬的日暮时分。“苍山远”对“白屋贫”,写主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状况,一个“远”字,写出了天气昏暗中周围青山的朦胧;一个“贫”字,点出了投宿的这户山里人家的贫寒。以上所举诗句中“关”、“出”、“孤”、“远”、“贫”这些字词,都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把它们的意思讲清楚了,学生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那究竟什么时候当讲,什么时候不该讲,则依仗教师的文化底蕴和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今天这首诗我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踏歌”的含义,体会“深千尺”的写法的绝妙之处。极度的夸张,形象地比喻,惊人的想象,是李白诗歌的特点,在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特色时,教师没有拘泥于这一首诗,而是引导学生回忆李白诗中具有相同特点的诗句,这种给诗歌打捆的形式,对高年级学生而言,既是一种回忆、归纳、整理、总结的过程,也是一种对古诗文的学习方法的吸纳过程。通过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从而对其文风及创作特点有感性的认识和了解。

熟读: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古诗的学习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这节课中有自读,有个别学生的大声朗读,还有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第二环节:深入探究。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非常符合阅读规律。思,就是深思。思和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教师先是用“学到这儿,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已经完全读懂了这首诗,完全读懂了李白”这样的话语来促使学生产生不满足感,产生想要“跳一条,摘桃子”的欲望,进而用爱因斯坦的名言“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10个问题更重要”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很快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面对问题教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自读诗歌,抓住诗中的“忽闻”这一关键词,进行大胆猜测,合理想象,最终解决了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赠汪伦》一诗是汪伦用踏歌的方式送别李白的,和李白面对此情此景那激动不已,感慨万千的心情,就是眼前这感人的一切是李白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一首脍炙人口《赠汪伦》就这样诞生了。学生通过主动质疑、自读释疑、互助学习,完成了教学意图。

三、向课外拓展。阅读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灵交会,俗话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如何透过文本让学生与李白进行心灵对话,感受李白那乐观,豪放、豁达,洒脱的心胸,在今天的课堂上我进行了一些尝试。首先为彰显《赠汪伦》的与众不同,回顾读过的同题材唐诗(课文及《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为讨论作准备。通过一组离别诗的诵读,总结出描写离别的文学作品的基调——凄凉、悲伤、依依不舍又带着淡淡的忧伤;其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明白这种情感是人之常情,是正常人都会产生的情感;三、扣住“踏歌”,真切体会汪伦的心情。四、讨论:从后两句体会李白其人其诗。通过讨论,使学生在离愁别恨之外,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友情在: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这也是一种更为积极的的生活态度,洒脱、豪放、乐观。
而选择李白的另两首悼亡诗,则体现出“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古诗教学思路,帮助学生认识一个多维的,立体的李白。

 这三个阶段,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跳起来摘到果子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教材”出发,进入更深更广境界的过程。钻进去需要力量,飞起来需要激情——教师在课前要做的就是要厚积薄发,用自己的底蕴和真诚的感动,来调动这种力量,唤起这股激情。
   

 

关键字: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大全   教学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