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分类 板报设计 教学管理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 小学美音体教学

《牛和鹅》教后记

12-01 00:29:40 | http://www.youjiao51.com | 239 | 北师大版第十册语文教案

《牛和鹅》教后记

《牛和鹅》教后记

     这课已经酝酿了很久。如果是一串葡萄,那么现在应该是酿成葡萄酒的时候了!不过,滋味却

是那样酸涩!

     因为南岗区教师招聘需要部分教师来出题,我有幸被抽中,在出题点“关押”了五天之久,然

后是批卷,直到周六8点多才回家。因此,本应是上一周该做的事情,只好挪到这周一来做了。

     第三节课,复兴五年一。

     开始上课了,按照既定方案,先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牛和鹅眼睛的故事。当然,这

是一个神话传说。孩子们听得有趣,自然放松下来,同时,也引入了本文的第一段。这样过渡到课

文内容,自己觉得比较自然。

     学生初读课文,随着读我随着讲自己的感受:有趣,读着读着会乐出声。大家也会有这种感受

吧?这是情感的渗透吧,也是一种交流。果然,孩子们读着读着,也乐起来,忍不住乐出声儿。为

什么会这样呢?说说感受吧:被鹅追、咬时的狼狈样特别生动有趣;金奎叔赶鹅那一段有意思;还

有前面欺负牛的那一段,觉得有意思。

     这是预料之中的。接下来做什么呢?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随时将学生的发言整理成板书:

我怕鹅,鹅追我,金奎叔赶鹅……在这个基础上请学生结合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也是帮助学

生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个方法。只是放在这里,还略显不自然。

     比较乱的地方出现在后面的环节中。我一直没有想好的,本来应该直接切入到金奎叔的话,但

怎么切入却没有思路。于是,读事情的过程。为什么要读也并不清楚。只是含糊地说感受生动的语

言。每想到这里便觉得发堵,不舒服。甚至现在都有写不下去的感受。不过,为了当初的承诺,我

还是要写出来。讲好了给大家当样子,不好是靶子,给大家借鉴。

     重点于是在体会我的表现,鹅的表现;金奎叔的表现,鹅的表现。因为,在此处我总认为是有

比较的,正是这种比较使我们认识到“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对我们的态度而决定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

”,或者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决定着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这次讲的时候,我便

引导着孩子对比着来读,读出我的害怕,再读出鹅的神气;读出金奎叔的不怕,再读出鹅的害怕。

反复指导朗读,这里用了大概十二、三分钟罢。后来想想,这里花的气力显得大了些,尤其是前面

的问题不明确的情况下,学生对这些描写生动的语句如此反复诵读也还处在一种无意注意的状态下

,效果未必好。

     再就读到金奎叔的话了,抓住“这样看”和“这点”两处让学生说清楚,然后说说句子的意思

,再联系生活谈谈启示。基本就是这样的思路下来吧。层次不清楚的感觉始终有,所以课上下来觉

得比较累。不知自己怎么讲下来的。

     五年三,第二节、第三节

     又讲这一课。这回在比较上下了功夫,另外我还调整了一下顺序,先理解金奎叔的话,但只是

从字面上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读一读课文,然后圈画“我”、“金奎叔”、鹅的态度表

现,看看通过比较他们的表现有什么发现。

     这时,孩子们边读边进行思考:把我的表现同鹅进行比较;把我的表现同金奎叔进行比较;把

鹅的表现同金奎叔的表现比较;把鹅前后不一样的表现进行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孩子们说了很多

想法和体会:鹅不怕我是因为我怕鹅;鹅怕金奎叔是因为金奎叔不怕它;鹅这动物欺软怕硬……在

比较中,边谈边读,边读边谈,这回感觉自然了许多。在充分的交流朗读之后,我再让孩子们谈谈

对金奎叔那句话的体会,这回孩子们的认识又深了一层:其实,鹅把我们看得小没有什么,它要是

靠着这点欺负人可不行,“凭这点”说明鹅只是依靠把人看得小这点来欺负人,是没有实际的本领

的,实际上人的本领要比它强得多;也有的孩子说,其实鹅对我们什么态度不要紧,关键看我们是

如何看它。于是,引出下文“果然,我不怕它,它便不敢咬我,碰到了只是‘吭吭’叫几声,扇几

扇翅膀,就摇摇摆摆走开了。”想想看,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仔细阅读后,我们

会发现,其实鹅的态度并没有变,还是和前文中一样“吭吭叫、扑打翅膀、一摇一摆”,只是我的

态度发生了变化,鹅在我眼中也就有了变化。现在,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谈启发了。

再谈《牛和鹅》一课的教学

     这课成了一个心结了!但有时,课真的是需要磨的。反复思考下来,对这一课又有了一些新的

认识。记录在这里,供大家借鉴。

     先大概说一说课的流程吧。

     一、神话故事导入。

     二、由神话引入课文第一自然段:“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

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1.由神话故事到这段话,再到课文讲的故事。请学生自由读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检查生字词语:

     (1)吁哩哩哩、吭吭,这两个词重点是读准。强调“吁”是多音字,简单讲讲另两个读音组

成的词。(呼吁、气喘吁吁)

     (2)“惹”,扩词。

     (3)“挣脱束缚”,注意“挣”是四声,表示努力摆脱的意思;“缚”是四声。指导学生读

准确,再回到课文中读句子。

     (4)通过做动作、做比较,弄懂“扳、握、掐”在课文中的意思。

     3.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我”被鹅追,金奎叔把鹅赶跑,“救”了“我”的事情。)

     三、精读主要内容。

     1.结合课文主要内容及神话故事引出矛盾,激起疑问。

     (说明:前面通过神话故事,学生得出“鹅”不怕人这一结论。而通过整理课文内容得出鹅不

怕“我”,却怕金奎叔。这样问题自然形成了:为什么鹅不怕“我”,却怕金奎叔呢?看似简单,

但孩子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大人和孩子外在身体上的差距,而没有注意到内在态度的不同。这正

是课文要引起我们思考的地方。由此进入下面细读的环节。)

     2.围绕问题“为什么鹅不怕‘我’,却怕金奎叔?”默读课文5——11自然段。边读边用不同

符号画出“我”、金奎叔、鹅的表现,再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还可以比较一下,也许你会有

新的思考和收获。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长时间,如果直接来回答问题,结果往往是单一而简单的。学生容易直奔

答案而去,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同时,在这里也是教给孩子比较阅读的方法。利于引

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并能够有更多的学生更充分地发表看法。)

     3.交流。

     (基本上在第一课时能够交流一个方面内容:或者是关于“我”怕鹅的,或者是金奎叔的表现

,或者是鹅的表现。然后第二课时继续交流。

     交流时主要抓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得出“我”非常怕鹅这个结论,要读好;二是得出鹅不

怕我,读出鹅的神气来。三是金奎叔的不怕和鹅的怕,这部分处理宜轻。可以不再读了。四是比较

“我”和金奎叔的态度,比较鹅前后的变化——由神气到狼狈。

     通过这样四个层次的分析、品读、思考,相信学生会得出问题的答案了:之所以鹅不怕“我”

却怕金奎叔,是因为“我”太怕鹅了,而金奎叔却不怕鹅。)

     四、体会金奎叔的话,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其中的道理。

     1.由前面内容,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我们对待鹅的正确态度应该怎样呢?

     由这个问题过渡到金奎叔说的话。思考“让它这样看好了”、“要是凭这点欺负人”,弄懂金

奎叔话里的含义。此时,要孩子进一步思考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时却是有困难的。

     2.读第12自然段,再比较前后“我”的变化以及鹅的变化,看看又有什么收获?

     此时,学生应该可以发现“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往往是由我们的态度决定的”了。

     3.下面的环节引用落英缤纷的做法,由不再无缘无故欺负牛入手,回顾第二自然段内容:

     “我教时临时发现一种讲法,说来也是受大哥启发,我让学生划出我们欺侮牛的动词:拍,摸,触,

刮扳,骑.第一步,让学生读词说体会;第二步,学生思考调整词的顺序行不行,说理由.学生体会出,我

们由不怕牛到欺负牛的过程,也领悟到牛的忍让促成了我们的行为.引完后让学生自学第二部分,划词

,批注鹅如何一步步欺负我的课文,自悟“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决定着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效果

较好,学生挺爱学的。”

     五、总结。

《牛和鹅》教学反思其四

     呵呵,其实不知是第四还是第五了,或许是第三?不在于第几,关键是思考吧。

     今天在跟一位老师备课时,忽然想起了当时教学中的一个片段:教学本课的生字词语有这样一

些,“吁哩哩哩、吭吭、惹、挣脱束缚、扳、握、掐”。教学最后几个表示动作的生字时,我有意

想通过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于是我走到第一排一个男孩子跟前,抓住他的手,做出掰腕子

的动作。然后让大家说说我们在做什么——顺势讲到,这也叫扳手腕。这个动作——我一边说一边

将那个男孩子的手腕扳向一边——就叫扳,后面的孩子都站起来看,一边看一边笑着。

     这时,我又握住男孩子的手,用力摇了摇。“这个动作是——”

     “握手!”孩子们大声回答着。

     “哈——”孩子们忽然哄堂大笑起来。而被我握着手的男孩子红着脸,使劲要把手抽出去。嘿

嘿,我回头看看剩下的“掐”字,也忍不住乐了。这群小家伙,一定以为我接下来要掐这个倒霉的

男孩子呢!

     “哦。‘掐’是什么动作?看看,这一定是女孩子的拿手戏!男孩子学学。”

     话音未落,男孩子们就装模作样地在女孩子身上(离着一定距离)比划起来。看着他们的动作

,我便学着他们的样子,用大拇指和弯曲的食指在空中一夹,再一转——“是这样吗?”“对。”

“不对。”——“这是什么?”——“是拧~~”男孩子们特意把“拧”字拖了一个长长的拐弯。“

那这样是掐吗?”我走到第三排一个男生面前,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另一手的大拇指甲和食指的指

甲做出一个掐的动作。“对——”笑声似乎比回答更响亮。

     “哦?果真如此?”我清了清嗓子接着说,“请大家找找书里的话,看看书里是怎么说的?”

     “金奎叔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胖子——”学生读。

     我一把抓住了旁边一位同学的胳膊。“这就是鹅脖子。我现在的运用就是——握。”孩子们笑

得更欢了。“另一句呢?”

     “那咱们就得掐住他的脖子,把它扔到河里去……”

     “哦,是这样掐吗?”我重复着刚才那个“掐”。对于鹅的脖子来说,这样的掐恐怕是无济于

事的。“不是这样?那是什么样?”学生做出用力握的姿势。

     看到自己的目的基本达到。于是就赶紧把话题扯回来。“对,这里的掐和握意思相近。在感觉

上掐的力量更大些,更集中些。”说到这儿,我的话题一转:“其实,我们理解词语时就要像刚才

这样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体会它的意思。因为汉字的歧义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只有联系课文内

容才能准确地理解。记住,千万不要望文生意哟。”
 
 

关键字:北师大版第十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第十册语文教案大全,小学语文教案大全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