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分类 板报设计 教学管理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 小学美音体教学
幼教无忧网小学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永恒的弦歌《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大比武)

永恒的弦歌《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大比武)

12-01 00:24:34 | http://www.youjiao51.com | 869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永恒的弦歌《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大比武)

永恒的弦歌《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大比武) 
 
 

教材简析:

《二泉映月》的音调和中国江南一带的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等,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给人以十分亲切之感。它的曲式结构为循环变奏体,它通过变奏的手法,即句幅的扩充﹑缩减,并结合旋律音域的上升或下降的手法,让音乐层层推进和迂回发展,从而塑造出单一而集中的音乐形象,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乐曲包含六个乐段,另加一短小引子。乐曲引子为一导入性的乐句,它好像是作者有很多话要说,但不知从何说起,久久埋藏于心中,现终于挤压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给人以无限惆怅之感。乐曲第一段由a﹑b﹑c三个大的乐句组成。a乐句旋律由商音上行,在角﹑徵﹑角音上稍作停留后,下行至宫音结束,旋律呈微波形,音乐于平稳之中透露出感伤色彩和沉思性质,恰似那盲艺人在泉水旁边回首往事。接着出现的由两小节组成的b乐句音量突然宏大起来,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它仿佛是作者回忆起惠泉山的雄姿,又好似作者对逝去岁月的无限感慨,对过去日子提出的疑问。然后旋律在高音区流动,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音乐情绪柔中见刚,更为激昂。加上演奏中弓法的变化,各种滑音的使用,展现出悲恻﹑自傲交集的情绪。乐曲第二段变化大,它是将a句缩减,b句保持不变,而将c句伸展变奏发展而成。音乐让人联想起月光在一瞬间透过浮云的间隙,照着惠泉山水的情景。而碎弓的演奏,恰似泉水的涟漪及水中的碎月在颤动抖索,山光月色中,隐含着凄楚之情。乐曲第三段系用a句微变,b句不变,c句变化发展而成。旋律中出现新的高点音。变宫音“7”的出现使旋律具有离调的性质,音乐情绪有所转折,高昂明朗的曲调给人以河山壮美之感,表现出对新生活的向往。乐曲第四段的a句变化不大。但b句中出现了长音“2“,这和前面乐段仅属一音之差,但乐思却迥异,可谓妙笔,它使音乐产生了疑问的语气。清角音“4”的出现,使音乐具有新的情调。这一乐段音乐色彩较为暗淡,有泉水间云雾弥蒙之意境,或许是作者回忆起了过去的不幸。乐曲第五段旋律挺拔高昂,起伏动荡较大,随着速度的自然加快,情绪一步紧似一步。而用强力度﹑小抖弓和顶点音奏出的旋律,推出了全曲的高潮,音乐似冲天的巨浪,感情的潮水掀开了压抑的闸门奔泻而出。这是盲艺人积压多年的愤怒情绪的爆发。乐曲第六段是全曲的尾声,像是一个简略的总结。音乐蕴含着回忆﹑向往之情。旋律最后几拍,听来果敢﹑雄健,这是作者性格和意志的表现。

 

设计理念

有人说,语文是一种看的艺术,通过看然后用心感受的艺术;音乐是一种听的艺术,通过听然后用心感受的艺术。语文可以促进你对音乐的感受,音乐可以促进你对语文的理解。在小学五年级的语文书上有一篇与音乐紧密结合的课文《二泉映月》,课文文笔很美,也有很多描写音乐的句子。在孩子们上完语文课后,老师告诉我,课文中描绘音乐的三四两段,孩子理解比较困难。孩子告诉我,虽然在课堂上欣赏了这首作品,但是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对音乐作品不熟悉,无法产生共鸣。本课是自主开发的课程,期望通过音乐与语文之间的整合,增强他们的感知,获得一种“立体的感受”。让音乐与语文手拉手,一方面,借助其他学科(尤其是语文)的力量,拓宽文化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减少铺垫时间,缩短孩子的现实生活与音乐世界之间的距离,帮助他们理解音乐产生的背景;另一方面,能够使孩子从不同的艺术角度感悟相同题材的教学内容,这样带来的体验会更深刻,带来的震撼会更强烈。

教学目标:

1、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以及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风格,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形式的作品,加深对音乐内涵的体验,拓宽音乐视野。

2、引导从演奏形式、主题旋律、节奏、音色、结构等方面去感受与分析,培养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体会音乐风格与内涵。

2、启发学生感受音乐形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播放阿炳演奏《二泉映月》)

1、最近,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了一篇课文《二泉映月》。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从文学的角度了解了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那么,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教学反思】在五年级的语文书上,有一篇与音乐密切相关的课文《二泉映月》,看到这篇文章,作为音乐教师的我,就筹划着要给孩子们补充上一堂音乐欣赏课。课前,语文老师花了两课时的时间,和孩子充满激情地品读了课文,文章很美,他们被优美的文字所陶醉,看得出,孩子和老师都很激动。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情的共鸣和心的激荡,他们对音乐的期待更迫切了,铺垫显得多余了。于是,我直接进入主题,请学生从文学的角度谈谈对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印象。每个孩子都有话说,但感受不一样,他们除了用书中的文字表述自己的感受之外,也融入了自己的见解。孩子们说得很好,但我知道,虽然他们听过了音乐,但并没有真正理解音乐。他们的感受,大多还是来自课文,确切的说,不是他们自己的感受,是作家的感受。

 

2、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过,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今天,黄老师把阿炳拉的这首乐曲带来了,我们一起来听听这50多年前的录音。(播放录音)

3、这是民间音乐家华彦钧,俗称瞎子阿炳拖着久病的身体为我们留下的录音,他是我国唯一一位留下录音的民间音乐家。听了他的录音,你仿佛看到什么?

【教学反思】播放的音乐是阿炳自己拉的原版录音,它和其它几首乐曲成为阿炳仅存于世的绝响。音乐是用钢丝录音机录制的。因为身体的缘故,阿炳多年不演奏乐器了,手头也没有乐器,是采风的音乐家从乐器店买了琵琶、二胡,阿炳练习了3天后,才录下来的。音乐中夹杂着钢丝弦转动的“嘶嘶”声,给了孩子历史久远的感觉。音乐本身就具有情境性,孩子们在音乐情境中想象着当时的场景。

4、(出示阿炳画像)这就是阿炳。看一看他的形象——

脸上的那副墨镜、头上的那顶礼帽、身上破旧的长衫、背上的琵琶,腰间的二胡,成了无锡城里永远的风景。

【教学反思】多媒体出现的阿炳画像帮助孩子很快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民间音乐家。脸上的那副墨镜、头上的那顶礼帽、身上破旧的长衫、背上的琵琶,腰间的二胡,成了无锡城里永远的风景,也成了孩子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二、初步欣赏,感受情绪。

1、我们再来欣赏电影《二泉映月》的片断。(播放电影剪辑片段《二泉映月》)仔细观察电影中的阿炳是如何演奏的?情绪如何?

2、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注意倾听音乐、关注阿炳的神情、阿炳的心情。)

【教学反思】电影真实再现了阿炳在二泉边创作演奏的情景:他独坐泉边,无神的眼眸里透着淡淡的忧伤与渴望。没有人在意他,没有人了解他,只有身边的二胡伴着他。清冷月辉下,阿炳轻提琴弓,凝神屏气,一曲发自肺腑,震撼心灵的旋律,随着手指的颤动,倾泻而出。阿炳眼中的泪花、颤抖的双手会同倾泻而出的音乐如同滚滚激流,再次震撼了孩子们的心灵。

 

三、学唱主题,加深感悟。

1、电影真实再现了阿炳创作演奏《二泉映月》的情景,我们再一次聆听了它的主题。看着谱子,听老师唱一遍,你觉得乐曲的情绪如何?

【教学反思】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只有通过多次的聆听、对比、感受才能了解音乐的语言,感悟音乐所表达的内涵。在初步聆听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动情地演唱了乐曲的主题,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了乐曲的情绪。

 

2、跟琴用U来哼唱。边唱边画出旋律的走向。

【教学反思】五线谱的符头很形象地展现了旋律的下行走向,旋律的下行是造成乐曲悲凉忧伤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边唱边画,慢慢学着从音乐元素中感受乐曲的情绪。

 

3、这段主题一共有3个乐句。现在跟着黄老师唱一唱谱子,请你特别注意前一句的句尾和后一句句头所用的音符有什么特点——(出示换气记号谱例)慢速唱谱。

【教学反思】教师范唱主题乐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又一次感受和熟悉了音乐主题。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边听边观察前一句的句尾和后一句句头所用音符相同的特点,形象地感受了该曲所用的“鱼咬尾” 的手法。

 

4、(在句头句尾添上“鱼形图”)这是民间音乐中常用的手法,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鱼咬尾”。但是阿炳演奏的“鱼咬尾” 和别人不一样。再听一听。用手势将变化表现出来。(再听主题)

【教学反思】 “用动作参与聆听音乐”是小学阶段常用的、较好的欣赏方式之一,一方面教师通过这种互动模式,观察孩子是否凝神聆听音乐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有事可做”,他们用明显的手势变化,告诉老师,阿炳演奏的“鱼咬尾” 和别人不一样——音符相同,音区不同。这种同中求异的渐变原则,使阿炳的这首乐曲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同时又使曲调一直向新的境界发展,音乐材料却运用得非常节省,给人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5、我们再跟着伴奏唱一唱,将你所体会到的情感用歌声表达出来。(学生用M哼唱,老师加入歌词)

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

淡淡的月光,

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摇摇出巷口,

弯转又上小桥头。

【教学反思】歌词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有了歌词的加入,孩子感受到的音乐形象更加鲜活和生动。学生的哼唱配上教师的范唱,形成了极佳的范唱效果。

 

6、我们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歌词。边读边体会那些词歌词写得特别好,生动刻画了阿炳的形象?(边找边唱)

【教学反思】要想唱好一首歌,理解歌词,读好歌词,是很关键的。歌词是词作家王健根据《二泉映月》的旋律填写的,本身就是一首散文诗,很美,很有感染力。首先,我引导学生找出生动刻画阿炳形象的词,细细品读,如“人影瘦”、“步履摇摇”等,让学生从词中品味阿炳的形象,让自己感动。然后,再读出自己的理解,让别人感动。最后填上曲调唱出来。这是一个学唱的过程,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漫长的学习过程显得特别有趣,学生也学得特别积极主动,在反复的吟诵和模唱中细细揣摩和表现歌曲带来的别样韵味。

 

7、老师觉得加上你们的伴唱更加好听。伴唱能否稍作变化?(出示色块图,请学生加以创编)

【教学反思】为了让孩子记住乐曲的主题,也为了让孩子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教师在旋律中添上色块,孩子通过自己的创编,在深灰色度处加‘啊’、空白处停、浅灰色处唱“M”为老师伴唱。歌曲是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短短几句歌词,让孩子穿越了时空,更真切地体会到阿炳万千的思绪,永恒的情感。一把流泪的二胡,一支悲凉的曲调,就这样流传下来,它泪湿了孩子的眼睛,它撼动了孩子的心。

 

四、欣赏全曲,整体感受

1、下面请你完整欣赏《二泉映月》,当你听到我们刚才演唱的主题,就跟着音乐一起拉出来。

2、(学生听,老师贴“标志” □ □ □ □ □)注意听听有什么变化?

【教学反思】在熟悉乐曲主题之后,教师安排了完整欣赏全曲的环节。请学生欣赏乐曲,当听到刚才演唱的主题时,就随着音乐一起拉奏。学生奏完,教师就在黑板上贴上一张表示主题的“标志”——一个字母A。学生对于主题已经十分熟悉了,他们边听边拉,边拉边关注音乐的变化。本曲的曲式结构为循环变奏体(就音乐知识而言,属于高中音乐鉴赏才涉及的范围),它通过变奏的手法,即句幅的扩充﹑缩减,并结合旋律音域的上升或下降的手法,让音乐层层推进和迂回发展。教师让孩子边听边演奏,让每个孩子都能静下心来听完这首长达7分多钟的器乐曲,让每个孩子都能听出主题,区别变化,更使每个孩子逐步听懂了这首曲子。当最后一个弦音空灵而不忍地飘走之后,很多孩子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3、总结:这个主题音调反复出现了6次,每次都有变化,称为“变奏”。(翻牌出现引子、主题、变奏一、变奏二、变奏三、变奏四、变奏五)

【教学反思】学生都发现了乐曲主题反复出现了六次,而且每次都有变化。教师边说边将写有“字母标记”的卡片翻转过来,于是就出现了“主题、变奏一、变奏二、变奏三、变奏四、变奏五”等字样,然后教师又简单总结了变奏的含义,在最前面加上“引子”二字,学生的面前就出现了一个完整的乐曲结构图:引子、主题、变奏一、变奏二、变奏三、变奏四、变奏五。整个过程简洁,明了,高效。

 

4、老师截取了青年二胡演奏家宋飞和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二泉映月》的录像,仔细听听音乐的变化,看看她是如何用二胡来表现的?(引导学生观察演奏家的左手和右手,边看边学着演奏)

【教学反思】通过视听结合,让学生进一步观察二胡这个民族乐器是如何来表现这首乐曲的。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演奏家的左手在琴杆上下滑动,手向上滑动,音就变低了;向下滑动,音就变高了,手在高低音区不停变化,就带来了音乐的高低起伏。教师顺势告诉学生,阿炳把二胡的最高把位和最低把位都用到了,所以我们才会感受到音乐的跌宕起伏。学生还发现演奏家的右手不同的演奏方法,形象地感受了连弓和颤弓的区别。这个环节让学生从乐器演奏方面更深层次地感受了音乐的变化。著名二胡演奏家张锐曾经这样高度赞誉过阿炳的颤弓:远看它,停空中;近看它,无穷动;操琴颤弓学蜜蜂。另外,让学生观看这首乐曲走进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的录像,旨在让他们感受了乐曲在世界乐坛上的地位,以及它强烈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所以,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用二胡演奏的这首乐曲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

 

五、拓展欣赏,升华感受

欣赏几首不同版本的《二泉映月》,仔细听运用了什么表现形式?形式变了,音乐情绪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点击欣赏片段)

小提琴独奏

童声合唱

女声独唱

口哨与乐队

萨克斯独奏

【教学反思】教师截取了不同演奏形式和演唱形式表现的《二泉映月》,旨在让学生再一次感受这部经典作品。通过浏览式的欣赏,了解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在演奏演唱阿炳的《二泉映月》,在每一天,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听到这首永恒的弦歌。通过浏览式的欣赏,让学生直观感受演奏和演唱形式发生变化,乐曲的情绪也带来相应的变化。通过浏览式的欣赏,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感受。

 

六、概括总结

(播放二胡与人声版本的《二泉映月》)

在乐队中加入人声,是贝多芬的创举。

贝多芬与阿炳。

西方与东方。

交响乐与二胡曲。

失聪和失明。

但是,他们没有屈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为人类留下了永恒的音乐。爱因斯坦说过,死亡意味着什么,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热爱阿炳的人说,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阿炳的音乐了。

【教学反思】贝多芬与阿炳都饱尝人间深重的痛苦:疾病、穷困、无家。人们往往喜欢或习惯于把他们的音乐与他们的个人生活中的悲剧经历相联系,然而从他们的音乐里却怎么也听不出来。听贝多芬音乐的人说,听贝多芬使人坚强。听阿炳自己拉的《二泉映月》人也说,阿炳的音乐中 “钢”多于“悲”,“力量”多于“柔情”。贝多芬是永恒的,阿炳也是永恒的,他们留给世人的都是永恒的音乐。

 

《永恒的弦歌》课评:

今天听了黄老师的这节课,感触很深,作为一节小学的音乐课,上到这样的层面,充分展示了黄老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基本功,从这节课上也可以看出是黄老师平时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卓有成效教学的缩影。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黄老师的这节课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教学目标准确、到位,切合实际

这节课,黄老师选择的是一首相对小学生来说比较大的作品。她把教学定位在了解音乐的基本情绪上,她通过学生能力所及的演唱、感受、实践、对比作为切入口,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很好地实现了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三维目标所制定的要求,教学效果很好。

二、教学环节流畅、自然,层层推进。

《永恒的弦歌》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知识积累,也就是语文课所学《二泉映月》作为导入,初步认识作品、演奏乐器、音乐的情绪等。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电影片断,感受阿炳演奏时的神态、对作品进行初步的欣赏。第三个环节是在学唱、体验中加深同学们对作品内涵的认知、理解和感受。第四个环节是完整欣赏全曲。这个过程是对前几个教学流程的教学检验和深化。第五个过程是音乐拓展,让学生感受不同表现形式、不同音色所表现出的不同情绪。逐渐渗透了音乐的非语义性与非具象性的特征。最后是课堂总结,浏览性地把中外著名音乐家进行了对比,了解中外音乐文化的共性与差异。

从整节课看来,教学环节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教学方法恰当,教学过程清晰自然,教材分析仔细到位,课堂教学结构完整,教学结果在教学中自然生成。学生在不断的音乐渗透中获得对《二泉映月》这首作品的认知,加深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理念明确、凸现,渗透自然

这节课凸现了以音乐审美为核,通过语文与音乐的联系,关注了学科间的综合,挖掘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课堂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的探究性与合作性,以及实现教学的有效性。采用影片片断、学生的演唱、师生的互动、学生的艺术实践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在欣赏、理解音乐中弘扬了民族音乐文化,在教学多个环节的自然流程中,渗透了音乐教学的新理念。

四、教学手法丰富、灵活,驾驭自如。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讲,小学的音乐课宜采用愉快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内容的趣味化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来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黄老师能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演唱、实践、欣赏、对比、表演等多种形式和组织教学的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共同营造出欢快、活泼、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来,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黄老师在课上,能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手段,在生成过程中实现教学预设,努力优化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求学生认识音乐的特征,理解音乐的内涵,建立起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本节课黄老师能把听、弹、唱、想、比、评融为一体,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持续的、新鲜的、充满激情的学习状态中,课堂始终处于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在开放式的教学空间中,学生能从感性的参与、感受、体验音乐转化为较理性的认知。

五、双基教学自然、贴切,切入准确

本节课,黄老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关注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渗透。在第三个环节学唱主题中,自然地穿插介绍民族音乐中“鱼咬尾”的知识,让学生对民乐创作的基本方式有个初步的了解;在欣赏全曲时,通过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介绍乐曲的“变奏曲式”,使学生认识音乐要素中的曲式这一概念;在学生学唱主题时,能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用最合适的声音、最恰当地情感来演唱歌曲。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学中双基的渗透。

黄老师的这节课,以过硬的业务水平和较高的艺术素养,抓住儿童心理特征,融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和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感知美、体验美、上升到创造美、表现美,把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作为音乐教育的归宿,很好的完成了教学预设中的各项内容,是一节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有效性教学的好课。

(点评人:赵玉堂)

关键字: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大全   二泉映月 教学 永恒

永恒的弦歌《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大比武)相关的文章

我来评论